Mind blown,超會拍,邊看不禁一直邊想:如果臺灣也有一部影劇作品可以全方位呈現明華園的臺前幕後大小事,歌仔戲是不是有機會文藝復興?
目錄
《正年》兩大看點
美術設計極其用心,你可以隔著螢幕感受到製作經費可觀

先是構築時代背景——《正年》劇中的場景高度還原歷史樣貌,小至人物配戴的首飾,大到車站周邊的城市風貌,即便對韓國歷史不了解,也可以很快融入編導筆下 1950 年代的設定;

再者,這部劇有相當多戲份都圍繞著梅蘭國劇團發展,和國劇相關的場景更是周全,光是有入鏡的舞臺佈景和大型道具,都足以在戲外實際拿來演出國劇作品了。
全劇沒有男主角,連男配角都沒有
《正年》中登場的所有男演員都是功能性角色,把劇情推進到一定程度或是營造某些衝突點後就退場;這完全突破韓劇框架,不只沒男主角,甚至連男配角都沒有。

由於沒男角,女性國劇團的成員自然就包辦了整部作品的主要角色,不論是文鈺瓊、正年,又或是許英諝,我想即便是女生也很難不對每個角色在劇中入戲的狀態動心… 我何止動心,有超多怦然心動的瞬間好嗎。

去查了一下原作(同名漫畫),發現有一定篇幅在琢磨百合戀,毫不意外啊哈哈哈。
電視劇版點到為止算是恰到好處吧,情意有到位(要嗑的人可以嗑),但國劇題材已經夠冷門了不要再縮小受眾應該是對的選擇。
《正年》歷史背景

韓國女性國劇的興起
韓國自 1909 年廢除官妓制度後,集歌藝、唱跳才華於一身的女性藝術家先是於 1948 年成立女性國樂同好會、發表《옥중화》(直譯:獄中花)一作,隔年又透過《햇님과 달님》(直譯:日與月)讓女性國劇逐漸被大眾認識。
1950 年韓戰爆發,劇中正年的父親在戰爭中喪命;此時女性國劇仍團排除萬難,在臨時首都釜山舉辦各項演出。
1953 年休戰後,女性國劇團如雨後春筍般陸續成立。1955 年左右迎來全盛時期,且當時的國劇團除了演出以外,還成立國樂養成所,開始系統性地培養國樂藝術家。
韓國女性國劇的沒落
1956 年隨著電視的普及,再加上政府推動國產電影振興政策,女性國劇團的風潮也隨之衰退。而後 1960、70 年代雖然幾度嘗試國劇文藝復興,但都未能如願。
《正年》心得
我好喜歡《自鳴鼓》!
「自鳴鼓」一詞源自於一則韓國傳說:高句麗的琉璃王為了保護國家,製造了一面擁有神秘力量的戰鼓。傳說中,這面鼓只要有敵人入侵,就會自動響起,提醒國王與軍隊做好防禦準備。
劇中演出的是應是 창극 (唱劇)版本,查完資料好像可以另寫一篇。
先讚嘆一下《正年》美術設計令人為之驚嘆,還有徐慧朗在這裡好看到不行,

許英諝也不惶多讓。

反派角色不只是在戲裡深受觀眾喜愛,戲外應該也擄獲大量原本是來看金泰梨的觀眾的心ㅋㅋㅋ

是說,正年身為主角,人設怎麼可以這麼不討喜啊啊啊啊啊!為了金泰梨看這部劇,結果她把正年又愛出風頭又愛作死又自我中心的性格演得太傳神,有夠討厭(褒)。本來超沉迷《二十五,二十一》,《正年》看沒幾集已經完全忘記羅希度長怎樣。
相關閱讀
全劇在時代背景和國劇舞臺的呈現上無可挑剔,只是我有點不解,這部劇都已經沒什麼壞人了,為何每個人物還是可以這麼悲慘,而且大家之所以會這麼慘多半是自己造成的——畫地自限的畫地自限,作死的作死,後幾集看得好鬱卒。

大概是這種感覺 ↑
文鈺瓊對正年的態度轉變得超倉促、一模一樣的問題正年和媽媽鬼打牆好幾集、徐慧朗突然就認同正年的表演;還有最後正年成為梅蘭新「王子」時的演出道具,相較於前幾場未免太寒酸,雖然時代設定是由盛轉衰的時期,但最後幾集看下來還是有種,呃,是拍攝經費不夠嗎… 的感覺。
前陣子在 더쿠 看到拍攝虧損的文章(這邊有中譯),逆風覺得論演技,金泰梨完全有資格領這個價位的片酬,是因為她不在韓星造神運動的範疇內,市場沒那麼國際化,經濟效益相對小,在美術設計已經燒很多錢的情況下才不得不被拿出來討論吧?

除此之外全劇表現可圈可點。
尤其其中有數集都是國劇演出的橋段就佔去十幾二十分鐘,歌仔戲或布袋戲都不曾專注看過這麼久的我竟然全程專注看完,簡直不可思議。
如果臺灣也有一部影劇作品可以全方位呈現歌仔戲的臺前幕後大小事,是不是有機會文藝復興?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
謝謝收看
呀比